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-第27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   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,除冰心女士外,文字之美,要算他了。
    朱自清的文体,从我国传统的散文观念看,是典型的抒情文体,同时也最具有我国散文的传统的美学风范。
    自然,朱自清的文体美,是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的,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“清”字。我想,这个“清”字,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、朴素,恐怕连人格的高洁、思想的纯正、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。
    读朱自清的散文,处处可见其诚挚、美好之襟怀,严谨、认真之作风,以及由于执著人生而产生的“沉痛隐忧”。他不论是抒情,是叙事,是写景,或是说理,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、平易、纯正、透彻,而没有丝毫的虚、浮、躁、厉之气,颇有一些“温、柔、敦、厚”之风。
    他的散文大都写得很有意境。他的描写,也仿佛是在以文字作画,他总是蘸着清丽的颜色和真挚的感情,一笔不苟地、细密地写,务必写出诗情、画意,写出情韵、滋味。使你读之,有身入其境之感。
    他的散文的线索、脉络是清晰的,结构是较为严谨、缜密的。他围绕着文章的中心,款款写去;有曲折,有波澜,但很少陡起陡落、大开大阖。因此,常常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。
    至于他的文字,更显出少有的清秀、朴素、灵活、巧妙、妥帖和精到,在当时被看成是“白话文字”的典范。认为“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,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,谈到文体的完美,文字的全写口语,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”。
    是的,朱自清散文文字的特色,就在于“全写口语”。当然,这里所说的口语,也还“只是知识分子的口语”,同时是加了工的口语,并且“有时候还带有一点文言成分”。但是,它完全自然地调和在口语之中了。试读他这一段文字:
    后来你天天发烧,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。一直瞒着我。明明躺着,听见我的脚步,一骨碌就坐起来。我渐渐有些奇怪,让大夫一瞧,这可糟了,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!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,你丢不下孩子,又舍不得钱;劝你在家里躺着,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。越看越不行了,这才送你回去。明知凶多吉少,想不到只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。
    这一段文字,全写的是口语,“谈的是家常话,倾诉、安慰,好像在灯下和家人喁喁细语,是那样的一往情深。文字老老实实,自自然然,绝无一点矫揉处”。文中一连用了五个“了”字,每个“了”字各有意义,使“惊讶、恐怖、惋惜、后悔、伤痛之情,跃然纸上!”
    由于朱自清的文字始终是以口语为基本,而且掌握得如此娴熟和灵巧,因而,即使是他的那些比较注重修辞,被认为“不怎么自然”的文字,如《匆匆》、《荷塘月色》、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等等,在优美中也含有朴素的风味,而无过分雕琢涂饰之感。就以上面所提到的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里一段描写为例吧:
    ……我们雇了一只“七板子”,在夕阳已去,皎月方来的时候,便下了船。于是桨声汩——汩,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。
    秦淮河里的船,比北京万生园、颐和园的船好,比西湖的船好,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。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,就是觉着简陋,局促,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,如秦淮河的船一样。
    在这里,“夕阳已去,皎月方来”,“领略”、“晃荡”、“情韵”等词语,都浸着文言的“汁水”;可是杂糅在那以口语为基本的文字里,也觉得妥帖、自然,而且别具情致。所以我想,全写口语,通体朴素,自然有它的好处;而口语与文言融合,朴与美相表里,也自有它的妙处。这要以所要表现的事物而选定。《给亡妇》这样的内容,全用口语,如谈家常,就容易写出感人至情;而《荷塘月色》里所写的那样的景色,恐怕全写口语,不作一定的形容、修饰,也难以使描写臻于妙境吧?
    所以,我觉得,认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《背影》、《荷塘月色》、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等,其文字“都有点做作”,“不怎么自然”,“缺少一个灵魂”和一种“生气”;到了写《欧游杂记》和《伦敦杂记》的时候,所用几乎“全是口语”,逐句念来“有一种逼人的风采”,同时也显出作者鲜明的个性,这显然有扬后抑前的意思,此种意见未必妥当。作为散文的文字,全写口语固无不可,但是以口语为基本的各种语言因素冶于一炉的文字,似乎更别有韵味。朴素,常使人感到真实、亲切、自然;但优美,也足以沁人心脾。我们应当辩证的对待散文的文字锻炼。时至今日,在广大读者中,依然是将他早期的散文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、《背影》、《荷塘月色》等,推举为他的代表作,赏读不倦,便是公论。
    (录自佘树森:《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3年版)
    ▲关于冰心的“小诗”体
    在二十年代初,我国现代散文家文体影响之大者,除了周作人,还有冰心。
    阿英在评论冰心的文体时说:
    同时,在作品的形式方面,她的文体,在文坛上也引起极大的波动,形成当时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作风。……就是她的诗似的散文的文字,从旧式的文字方面所伸引出来的中国式的句法,也引起广大的青年的共鸣与模仿,而隐隐的产生了一种“冰心体”的文字。
    其实,无论是从构思、写法和文字上来看,冰心所写的“诗似的散文文字”,仍然是属于《春水》、《繁星》等“小诗”体的。在冰心的散文里,很少有故事、有情节、有人物、有较多的细节,而有的只是一缕幽思,一种挚情,一段佳意,一股情绪。在表现上,也很少使用真实的细致的描写,而有的多是空灵的缠绵的抒写。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,冰心是一个“诗人”,而诗人的文字,常常是“轻微的”,“空幻的”,“飘荡的”,“清丽的”,“写意的”,所以是最宜于“抒写自己的感想和自然的风景”的。
    在行文上,由于冰心所表现的多是刹那之间兜上心头的思想情绪,所以,便无须受什么严谨结构布局的约束,常常保持着闲云流水般的自然、飘逸之趣;然而,却又不像周作人那样的“舒徐自在”,不同于徐志摩那样的自由无羁。它是一种半严谨的自由,有引线的飘逸。其中也有些作品,其结构布局是相当严谨有致的。
    在文字上,冰心的散文也是很有独特情韵的。“清新隽丽”、“一清如水”,这是前人的评价。冰心自己在《遗书》里,曾借宛因之口,表述自己的见解:
    文体方面我主张“白话文西化”,“中文西文化”,这“化”字大有奥妙,不能道出的,只看作者如何运用罢了!我想如现在的作家能无形中融和古文和西文,拿来应用于新文学,必能为今日中国文学界放一异彩。
    可以说,“冰心体”的基本精神,就是“中文西文化,今文古文化”。她自幼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,青年时期又经受了“五四”新文化思潮的洗礼;随后,又曾赴美留学,更直接地接触到西方文学,从中受到深刻影响。这三种文化因素,在她灵慧的心灵里,得到了自然的融和。她将我国传统的、精练的古典文学的美,包括它的意境、情韵、气氛和文字的美,极其自然地、暗暗地、不露痕迹地透入新文学中来;同时,又将西文的成分,包括它的结构繁复的句式和语汇,非常适度地调和到我国的语言文字中去。这就形成了冰心体文字之美的极致。
    也许是由于冰心受我国古典文学熏陶之深吧,所以她在修辞上,“爱浸些旧文学的汁水进去”;但是,这些“旧文学的汁水”,一经她的处理,立即便化作一种非常独特的、美妙的韵味,一点也没有陈腐的气息。你看:
    雨声渐渐的住了,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。推开窗户一看,呀!凉云散了,树叶上的残滴,映着月儿,好似萤光千点,闪闪烁烁的动着。——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,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!
    我之所以举出这篇尽人熟知的散文,是因为它是冰心最早的散文成名作,也是现代散文较早显示出辉煌实绩的名篇。在开展白话文运动刚刚两三年的时间,从古文学熏陶中走出来的冰心,竟能将文言和白话调和到如此和谐优美的境界,真是难能可贵的事。读着这段文字,我们感到其中的意境,气氛,情调,是那样的熟悉、亲切,同我们的心灵产生着那样和谐的共鸣,其中的文字,也分明是从古文字伸引出来,浸着古典文学的汁液的。可是,我们读来,一点也没有陈旧的感觉,只觉得一派清新。有时,古典诗句,在作者心中“触绪而生”,信手拈来,插入文字之中:
    在朦胧的晓风之中,欹枕倾听,使人心魂俱静。春是鸟的世界,“以鸟鸣春”和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”这两句话,我如今彻底的领略过了!
    古典诗词的引用,不仅有助于文字的精练,而且给文字增添了一种古色古香的典雅和精美。像这种情况,在冰心的散文里,几乎是随处可见的。
    如果说在词语上,冰心“爱浸些旧文学的汁水”;那么,在句式上,则是十分灵活而又适度地吸收了欧化的成分。句子结构的繁复,语句的倒装,结构助词“的”和标点符号的使用,赋予句子以婉转的、流动的、多姿的风格,这种欧化,同我国句式的精练、严整、对偶巧妙结合,使得冰心的文字,显得既富有轻快、流转、自然的散文美,又富有凝练、跳荡的诗的律动感。如:
   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,这两点星光,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。光线穿过雾层,莹然,灿然,直射到我的心上来,如招呼,如接引,我无言,久——久,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