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中唐群英-第51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
杨国忠经过一番精心谋划,以退为进,有意让李隆基觉得李林甫结党营私,权倾朝野。帝王之术在于权力制衡,李隆基很自然的利用杨国忠来制衡李林甫。杨国忠仗着背后有皇帝和贵妃撑腰,主动出击剪除李林甫的左膀右臂。

杨国忠担任御史中丞后,开始着手整顿御史台,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,御史台上下全部换成了杨国忠的亲信。杨国忠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对外宣称改变御史台多年“不叫”的问题,开始大张旗鼓的肃贪。御史们自然群起响应,半个月时间便向李隆基上奏参劾贪污渎职官员一百余人,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。

涉案的一百余名官员无一例外全都是李林甫的人。李隆基没心情也没时间过问这么多奏疏,索性全部交给杨国忠核查惩处。杨国忠“秉公执法”,将涉案的官员全部捉拿下狱,从严处罚。

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很快发现,贪污不是问题,受贿也不是问题,关键问题是站在谁的队伍中。一些原本依附李林甫的官员,纷纷见风使舵,改投杨国忠门下,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当属京兆法曹吉温。

吉温投靠杨国忠后,积极献计献策,欲图在新主子面前邀功请赏。面对杨国忠的步步紧逼,李林甫穷于招架,处处受制。

天宝八年六月,杨国忠、吉温阴谋策划,揭开震动朝野的京兆府官员集体贪污案,目标直指李林甫集团的重要人物—京兆尹萧灵。

俗话说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,朝中有李林甫、杨国忠两位“榜样”,其下各级官员自然难得干净。案情很快查证属实,京兆尹萧灵因为收受贿赂、治下不力被贬为汝阴太守。杨国忠因为检举有功,以御史中丞兼任京兆尹。

天宝九年四月,李林甫集团的另一重要人物、御史大夫宋浑因为贪赃枉法、结党营私,被罢官免职,流放岭南。

---分割线---

俗话说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,杨国忠的长子杨暄不学无术,贪图玩乐,是长安城里有名的公子哥。

杨国忠为给杨暄谋个一官半职,强迫杨暄参加朝廷会试。

唐朝的会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,明经考核生员对典籍的熟悉程度,进士则是策问和诗赋。参加明经考试不需要太多天赋,只要用功强记即可,比起今天的国考简单了许多,当时流传着一句话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。意思是说三十岁考过明经,属于比较愚钝的“留级生”,五十岁能考中进士,已经很有才华。

杨国忠知道杨暄的能耐,报考的科目是“明经”中最简单的“二经”。不料杨暄不争气,竟然一道题都没答出来。

这可给身为主考官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出了道难题。

如果杨暄在试卷上随便写点什么,评卷时放宽标准,马马虎虎也能蒙混过关,可杨暄偏偏就交了白卷。按照会试规定,所有及第考生的试卷都要收入崇文馆存档。将杨暄的白卷存档,等同欺君之罪,让杨暄落榜,又会得罪权倾朝野的杨国忠。

主考官达奚珣举棋不定,迟迟不敢发榜,引起在京举子猜测议论。

李隆基此刻正在华清宫和杨贵妃享受温泉,杨国忠随侍左右。

达奚珣写信给儿子会昌尉达奚抚,要他就近请示杨国忠。

达奚抚来到杨国忠下榻处,正碰上杨国忠外出。

杨国忠见到达奚抚,以为是达奚珣派来给自己报喜的,不禁展颜而笑:“起来吧,此次会试犬子考了第几名啊?”

达奚抚站起身,硬着头皮说:“中丞容禀,这次会试令郎交了白卷,家父特命小人前来请示中丞,如何处置?”

杨国忠闻言大怒:“我的儿子难道还怕不能富贵,要靠你们这些小人来恩赐一个名分!”

达奚抚看着杨国忠愤怒而去,额头上满是汗珠,立刻赶回长安禀告其父达奚珣。

达奚珣思来想去,最终迫于杨国忠的淫威,硬着头皮将杨暄的名字添上皇榜。一甲前三名的试卷皇帝会亲自查阅,达奚珣将杨暄列为明经二甲第三名。

会试结束,即将发榜,李隆基返回大明宫。

达奚珣入宫,将会试结果和一甲考生的试卷呈交御览。

李隆基看过一甲前三名的试卷,龙颜大悦,赞道:“不错,都是难得的人才。你等辛苦了。”

达奚珣连忙回答:“微臣只是做了份内之事,如下四海承平,人才辈出,这一切皆仰仗陛下之圣明。”

李隆基笑了笑,看到皇榜上杨暄的名字,对杨国忠说:“国忠啊,令郎也不错啊。”

杨国忠连忙回禀:“犬子无德,陛下谬赞!”

李隆基突然对达奚珣说:“去把杨暄的试卷提来,朕要看看。”

杨国忠心中一惊,没等达奚珣回话抢先说:“陛下,您刚看完前三甲的试卷,不可劳累过度。”

李隆基笑道:“无妨,朕今日神清气爽,一点不觉疲惫,快去拿来。”

达奚珣:“下官这就去为陛下取来。”

看着达奚珣离去,看着李隆基饶有兴致的读着第一名试卷中的精华词句,杨国忠的心里七上八下,忐忑不定。

少顷,达奚珣取来杨暄的试卷呈交给李隆基。

李隆基看过试卷,笑着对杨国忠说:“令郎的文采虽不及一甲,但字里行间无不心怀天下,朕心甚悦。你看看吧。”

李隆基将试卷交给杨国忠,满意的对达奚珣说:“你这个主考做得很称职,朕要好好奖赏。朕钦点杨暄并列一甲第三。传旨崇文馆,将本次会试一甲考生试卷刊印成册,发往各郡县。”

从大明宫出来,杨国忠看了看达奚珣,故作生气道:“你竟敢欺骗本官。”

达奚珣连忙解释:“中丞容禀,本次会试,令郎确实交的白卷。”

杨国忠平静的问:“刚才你呈给陛下看的是?”

达奚珣:“会试及第考生的试卷都要进入崇文馆存档,下官怎敢存入一张白卷,故而从落地考生的试卷中找了一篇充数。”

杨国忠有些诧异:“落地考生的试卷能有如此水平?”

达奚珣:“中丞您是不知道,六部九卿个个都派人来给本官打招呼,我这个主考官不好当啊。”

杨国忠一脸严肃的质问道:“我看不只是打招呼,还收了不少好处吧。”

达奚珣额头直冒冷汗:“下,下官是收了些好处,下官愿意全部孝敬给中丞。”

杨国忠摇了摇手:“这就不必了,今日之事本中丞很满意。只是试卷刊印成册,发往各郡县,万一……”

达奚珣从怀中摸出一张叠着的纸,交给杨国忠。

杨国忠打开纸,纸上墨迹很新,写着“刘新和家住绛州翼城县北沟村”。杨国忠把纸叠好放入袖中,满意的对达奚珣说:“你很会办事,日后就跟着本中丞干吧。”

达奚珣得到杨国忠的承诺,更加肆无忌惮,以会试主考官的身份推荐杨暄出任左千牛卫长史。千牛卫长史虽然只是七品小吏,却是皇宫禁卫军的参谋长,只有文武兼备之士方能胜任。

一个月后,杨暄披甲执剑,正式上任左千牛卫长史。

杨国忠没有忘记对达奚珣的承诺,保荐达奚珣出任吏部侍郎、河南府少尹。

达奚珣离京赴任,专程前往杨府拜谢。

杨国忠对达奚珣说:“到洛阳后,务必尽心为朝廷办事,不要辜负本中丞对你的期望。”

达奚珣连忙拜谢:“下官一定兢兢业业,时刻不忘中丞的提携和教诲。”

杨国忠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
半个月后一个黑风高之夜,绛州翼城县北沟村刘家遭遇“山贼”洗劫,包括刘新和在内的一家七口被灭门。

第七十一章 安西上将

一日上午,裴遵庆前来禀告李俶:“前任右金吾卫大将军、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旨回京,途径河西,今日下午到达武威。”

李俶早就想一睹大唐名将高仙芝的风采,对裴遵庆说:“有劳裴公安排,今晚俶在王府设宴款待高将军。”

裴遵庆善意提醒道:“郡王,这样做是否妥当?”

李俶明白裴遵庆的意思,回答:“俶自有分寸,裴公不必多虑。”

裴遵庆领命离去。

就在数月前,大唐帝国的西北边陲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擅自做主,率领安西唐军主力长途奔袭石国,在怛罗斯城外与大食骑兵恶战数日,大败而还,即历史上著名的“怛罗斯之战”。

怛罗斯一役,大唐帝国部署在安西地区的骁骑劲旅几乎损失殆尽。李隆基闻奏后十分震怒,下旨免去高仙芝一切职务,回京听候发落。在大多数人眼里,高仙芝此次回京凶多吉少,沿途所经之地的官员避之不及,唯恐惹祸上身。

入夜,裴遵庆陪同高仙芝来到王府,李俶提前等在府门外相迎。

高仙芝是高句丽王室后裔,身长六尺,姿容俊美,气质非凡。

宴会开始,李俶起身向高仙芝敬酒:“久闻将军威名,今日相见,三生有幸,这第一杯酒俶敬将军。”

“败军之将,何敢言威。”高仙芝没有回敬李俶,一口饮尽杯中之酒。

李俶见高仙芝情绪低落,劝道:“胜败乃兵家常事。将军文韬武略,拱卫大唐西域十余年,战功卓著,俶非常钦佩,再敬将军一杯。”

高仙芝举起酒杯:“高某戴罪之身,蒙郡王不弃,热诚相待。高某借这杯酒回敬郡王。”

“将军请!”李俶举杯与高仙芝同饮而尽。

李俶见高仙芝心事重重,安慰道:“已经过去的事,将军不必耿耿于怀,圣人早有并吞四海之志,将军不过是顺应天意,相信圣人不会责罚将军。”

李俶的一番话尽管只有寥寥数语,但在处于人生最低谷的高仙芝看来,确实雪中送炭。高仙芝端起酒杯说:“承蒙郡王吉言,高某敬郡王一杯。”

宴会进行到后半段,李俶请高仙芝讲述安西发生的几次大战役,其中自然包括让一代名将折戟沉沙的怛罗斯之战。

天宝六年,小勃律依附吐蕃作乱。高仙芝率军长途跋涉数千里,翻越大雪覆盖的葱岭(今帕米尔高原),远征小勃律,在连云堡击溃吐蕃军队,斩首五千余级,大获全胜,威震西域。

其后几年,高仙芝在西域逢战必胜。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