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朱自清评论集及序跋-第29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,说当十四元钱。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。
这件大氅是布面子,土式样,领子小而毛杂——原是用了两副“马蹄袖”拼
凑起来的。父亲给做这件衣服,可很费了点张罗。拿去当的时候,也踌躇了
一下,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。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。想不到竟不能赎
出来,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。
重来北平之后,有一年忽然想搜集一些杜诗。一家小书铺叫文雅堂的给
找了不少,都不算贵;那伙计是个麻子,一脸笑,是铺子里少掌柜的。铺子
靠他父亲支持,并没有什么好书;去年他父亲死了,他本人不大内行,让伙
计吃了,现在长远不来了,他不知怎么样。说起杜诗,有一回,一家书铺送
来高丽本《杜律分韵》,两本书,索价三百元。书极不相干而索价如此之高,
荒谬之至,况且书面上原购者明明写着“以银二两得之”。第二天另一家送
来一样的书,只要二元钱,我立刻买下。北平的书价,离奇有如此者。
旧历正月里厂甸的书摊值得看;有些人天天巡礼去。我住的远,每年只
去一个下午——上午摊儿少。土地祠内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来往。也买过
些零碎东西;其中有一本是《伦敦竹枝词》,花了三毛钱。买来以后,恰好
《论语》要稿子,选抄了些寄去,加上一点说明,居然得着五元稿费。这是
仅有的一次,买的书赚了钱。
在伦敦的时候,从寓所出来,走过近旁小街。有一家小书店门口摆着一
架旧书。上前去徘徊了一下,看见一本《牛津书话选》(The Book Lovers’
Anthology),烫花布面,装订不马虎,四百多面,本子也不小,准有七八成
新,才一先令六便士,那时合中国一元三毛钱,比东安市场旧洋书还贱些。
这选本节录许多名家诗文,说到书的各方面的;性质有点像叶德辉氏《书林
清话》,但不像《清话》有系统;他们旨趣原是两样的。因为买这本书,结
识了那掌柜的;他以后给我找了不少便宜的旧书。有一种书,他找不到旧的,
便和我说,他们批购新书按七五扣,他愿意少赚一扣,按九扣卖给我。我没
有要他这么办,但是很感谢他的好意。
1935 年 1 月 10 日。
文物?旧书?毛笔
这几个月,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、杀人案、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,
旧书的危机也是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。此外,北平的文物,主要的是古建筑,
一向受人重视,政府设了一个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,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
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。二月初,这个委员会还开了一次会议,决定为适应北
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,请求政府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”,并“加强管理
使用文物建筑,以维护古迹”。至于毛笔,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
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,都得用毛笔。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
少,尤其是在大都市里。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。在笔者看来,文物、
旧书、毛笔,正是一套,都是些遗产、历史、旧文化。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
人,不免都带些“思古之幽情”,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“保存国粹”
的意思。“保存国粹”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,等于“抱残守阙”,“食
古不化”,“迷恋骸骨”,“让死的拉住活的”。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
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,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,
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,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。
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,除了“思古之幽情”以外,似乎还只能说是
“保存国粹”;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,所以才值得保存,
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。我们跟老辈不同的,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,让
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,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。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,
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
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,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,
好像说在这个战乱和饥饿的时代,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。本来呢,
若是真太平的话,这一番修饰也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,得些外汇来使用。
现在这年头,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,强
烈的讽刺,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。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,可是这年头无衣
无食的人太多了,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公家用钱,
并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,这笔钱不用在这儿,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
的人的身上,并且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。那么,用来保存古物
就也还不算坏。若是真能通盘计划,分别轻重,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。笔
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,却并无抢救的意思。照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
算晚;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,衣食总是根本。笔者不同意过分的强调保存古
物,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,但是“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,以维护古
迹”,并不用多花钱,却是对的。
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,特别是大部头的。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,
有些铺子将大部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。这自然很可惜,并且有
点儿惨。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吁抢救。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
种旧书,抢救已经开始,自然很好。但是笔者要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
久,并非突如其来。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,携带便利,价钱公道。这实
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。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;说是错字多,
固然,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。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。不过究竟公道,
便利,又不占书架的地位,一般读书人,尤其青年,却是乐意买的。民国以
来又有了影印本,大部头的如《四部丛刊》,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,影印不
至于有错字,也不缺少古色古香。这个影响旧书的买卖就更大。后来《四部
丛刊》又有缩印本,古气虽然较少,便利却又加多。还有排印本的古书,如
《四部备要》、《万有文库》等,也是方便公道。又如《国学基本丛书》,
照有些石印本办法,书中点了句,方便更大。抗战前又有所谓“一折八扣书”,
排印的错误并不太多,极便宜,大量流通,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。比照抗战
期中的土纸本,这种一折八扣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。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
宁愿要这种排印本,不要木刻本;他们要方便,不在乎那古色古香。买大部
书的人既然可以买影印本或排印本,买单部书的人更多乐意买排印本或石印
本,技术的革新就注定了旧书的没落的运命!将来显微影片本的书发达了,
现在的影印本排印本大概也会没落的罢?
至于毛笔,命运似乎更坏。跟“水笔”相比,它的不便更其显然。用毛
笔就得用砚台和墨,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(上海有这东西,形如小船,不知
叫什么名字,用墨膏,装在牙膏似的筒子里,用时挤出),总不如水笔方便,
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。更重要的,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,这是
毛笔的致命伤。说到价钱,毛笔连上附属品,再算上用的时期的短,并不见
得比水笔便宜好多。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,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,最近有
人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。自然,水笔需要外汇,就是本
国做的,材料也得从外国买来,毛笔却是国产;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
成国产才好。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学生用毛笔,似乎只着眼在“保存国粹”
或“本位文化”上;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,用水笔的反而越来越多。现代
生活需要水笔,势有必至,理有固然,“本位文化”的空名字是抵挡不住的。
毛笔应该保存,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,勉强大家都来用,是行不通
的。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,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,跟不用毛笔无关。
学生的字,清楚整齐就算好,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。
学生不爱讲究写字,也不爱读古文古书——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,
可是并不太多。他们的功课多,事情忙,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,甚至连写
字的作用都忽略了,只图快,写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。古文古书因为文
字难,不好懂,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去读。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
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。这也是必经的过程,我们无须惊叹。不过我们得
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,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,一方面得努力好
好的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,让青年人读。历史和旧文化,我们应
该批判的接受,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,一笔抹煞是不对的。其实青
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,只看《古文观止》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
照本,《唐诗三百首》已经有了三种(虽然只各有一种比较好),就知道这
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——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。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努力
的方向。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,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,
这种人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。
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,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。日前
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谈到这两个问题,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
展,成了定型,用不着改良,也无从改良;勉强去改良,恐怕只会出现一些
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,结果未必良好。他觉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,没有
得着发展,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;像国画和平剧已经到了最高峰,
是该下降,该过去的时候了,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。照笔者的
意见,我们的新文化新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