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李敖 - 为中国思想趋向答案-第14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  夫杨梅疮者,以其形似杨梅。 
  《疮疡全书》中“杨梅”条下说: 
  一名广东疮,一名霉疮。 
  梅毒所以叫做广东疮,是因为是由广东向内地传来的。 
  冒一五四五年(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)出版的俞弄《续医说》草薢土茯苓条: 
  〔明孝宗〕弘治未年,民间患恶疮,自广东人始。吴人不识,呼为广疮。又以其形似,谓之杨梅疮。若病人血虚者,服轻粉重剂,致生结毒,鼻烂足穿,遂成痈疾,终身不愈云。 
  这是梅毒来华四十年后,一位有心人的纪录,实在是绝好的史料。一五八八年(明神宗万历十六年)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参十八土茯苓条下集解又有一段补充说明: 
  土茯苓,楚蜀山普中甚多蔓生,昔人不知用此。近世〔孝宗〕弘治〔武宗〕正德间,因杨梅疮盛行,率用轻粉药取效,毒瘤筋骨,溃烂终身。至人用此,遂为要药。 
  他又记梅毒蔓延的情形说: 
  杨梅疮,古方不载,亦无病者。近时起于岭表,传及以上的文献既告诉我们梅毒兴起的年代,我们立刻可以 
  队其他的医书上得到旁证: 
  一、在明宪宗以前的医书中,看不到杨梅疮三个字;(一)刘宋厚:《玉机征义》,一三九六(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)卷十五疮疡门只有治下疳疮和治便毒方。 
  (二)熊宗立:《山居医方便宜》,一四四一(明英宗正统六千)卷七只有诸淋、妒精下疳疮、阴头疮。 
  (三)王玺:《医林集览》,一四三二(明宪宗成化十八年)卷于五只有淋遗泄疳疮、妒精疮、便毒。 
  二、在明世宗以后的医书中,可以看到杨梅疮:┌─┬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┐│  │方广  │丹溪心法附录│一五三六(明世  │卷十六有杨梅疮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嘉靖十正年)  │       │├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  │俞弁  │  续医说  │一五四五(明世  │卷十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嘉靖二干四年)│       │├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  │薛立斋│外科心法良方│一五五六(明世  │  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嘉靖三十五年)│       │├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四│徐春甫│古今医统  │一五五七(明世  │  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嘉靖三十六年)│       │├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五│楼英  │  医学纲目  │一五六五(明世  │卷十九有杨梅疮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嘉靖四十四年)│       │└─┴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┘┌──┬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│六  │窦梦麟│窦氏图经疮  │一五六九(明穆  │卷五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疡经验全书  │  宗隆庆三年)│        │├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七  │李挺  │  医学入门│一五七六(明神  │卷七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  宗万历四年)│        │├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八  │龚廷贤│万病回春  │一五八七(明神  │卷八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万历干五年)  │        │├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九  │李时珍│本草纲目  │一五八八(明神  │卷十八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万历十六年、  │        │├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十  │王肯堂│疡科证治准绳│一六0八(明神  │卷五有杨梅疮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万历三十六年)│        │├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十一│陈实功│外科正宗  │一六一七(明神  │旨囚十一有杨梅疮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宗万历四十五年)│        │├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│十二│陈司成│霉疮秘录  │一六三二(明思  │  为有关杨  ││  │   │      │  宗崇祯五年) │梅疮的专著   │└──┴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
  这些著作年表〔注六〕可以使我们很容易的看出来,梅毒的传入中国,在医学史上几乎是一个突变。它在十六世纪的序幕时代进入这个古老的国家,它是西洋近代文化影响中的一个先头部队,它比钟表、眼镜、几何、历法等都抢先走进来,在极短的时间里征服了这个国度,使这个国土上的人民忽然张皇失措〔注七〕,它又转渡日本,使这个岛国因它而死的比例占全世界第一!在东西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中,它独占了一个所向披靡的地位,任何固有文化挡不住它,任何文化导演摆布不了它,它来自近世文化的源头,走向全盘交易的尾间,它好像骄做的告诉那些为西方轮船设立码头的国家:“你们不是要接受西方近代文化吗?你们也得同时接受我,和我所代表的一切‘坏’文化。我知道你们想超越前进、想择善而从,但是天下有这种便宜事吗?西方近代文化的这点光芒,是经过多少千辛万苦换来的,即使有流弊,他们自己都甩不掉,而你们却想取长舍短、后来居上,天下有这种便宜事吗?” 
  在上面的文字里,我用了一点简略的考证,考证梅毒溜进中国的历史,我所以愿意公布这段考证,乃是因为我相信在目前文化问题的论争上,这段考证可以轻易的使许多谬说变为可笑。 
  原来在中国传统上,千百年来,有一个妙传统,可以叫做“唱高调的传统”。这个传统的特征是:一件事不管事实上是否行得通,只要高调唱得好,大家就纷纷拍手,说他是“圣人”、是“教主”、是“大儒”。 
  在“唱高调的传统”里,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找出许多大题目,比如“天人合一”啊、“内圣外王”啊、“郅治大同”啊……多得是。 
  这些大题目,唯一的用处是可以做一些文人的敲门砖,使其中一部分脱颖为“圣人”、“教主”或“大儒”。至于对题目本身来说,虽然在每个题目下都堆了一堆臭八股,可是“天”、“人”还是没“合一”起来! 
  妙处就在这儿,正因为“天”“人”根本就无“一”可“合”,所以历代的文人们才可以摇头摆尾的大作文章;正因为“大同” 
  达不到,所以大家才愈谈愈起劲! 
  “唱高调”的结果是,中国人的精神开始分裂了、人格开始多边了,大家都学会了纸上写和口上说的是一套,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! 
  所以,流风所及,一个屠户,可以挂着羊头,卖他的狗肉;一个皇帝,可以打儒家的招牌,演法家的戏法;一个国粹家,可以领美国人的津贴,大骂别人崇洋媚外。可是,大家谁也不警觉,大家还是唱高调。 
  大家把调儿唱得高高的,然后钻进里面去陶醉。 
  所以,只要有人出了题目,大家就会打如意算盘。
  在这次文化问题的论争中,中国文人老毛病又来了,许多人又唱高调了。 
  这个高调儿非常动听,它符合中国人的中庸气质,也接近中国人的大团圆思想,这个高调就是文化的选择论。 
  一些浮夸的妄人们相信文化可以自由自在的任意选择,可以一方面“发展自己之长”,一方面又“兼有人家之长”,这样“撷取中西文化之精英”的结果,可以“超胜古人、西人”而“创造中国的新文化”! 
  谁能说这个高调儿唱得不好呢?谁能说这不是如意算盘呢?谁不想占“取长舍短、择善而从”的便宜呢? 
  但在事实上能行得通吗?事实的发展能照我们的文化导演们来指挥吗?事实上如果行得通,我想我们前一辈的文化导演们,绝不会把“梅毒”选进来!由此可见,“取长舍短”的好梦也只是好梦而已,曲终梦回之日,却是梅毒满身之时,“择善而从”云云,岂不是空话吗? 
  在一个优势文化的猛扑下,落后地区是没有办法妄谈选择的,好的固该笑脸迎,“坏”的也要和血吞。它们的“缺点”与“流弊”不是落后地区可以“预防”的,这种难题在理论上似杀风景,但在事实上却的确莫奈何!尤其对有过“汉唐雄风”的落后地区,更是如此。在这种优势文化的猛扑下,多少汉家的好儿女,莫不摩拳擦掌,想在西化的大河下做一块中流砥柱。 
  用讨价还价的手法,买椟还珠的努力,挽一挽既倒的狂澜。他们用力之勤、用心之苦,是可以佩服的;但那种不管事实上能否行得通,却硬在理论上炒陈饭的劲儿,却是可怜的! 
  更可怜的是,当他们都在大做好梦的时候,有人出来说: 
  “梦固然好,可是究竟是梦!”于是他们光火了,于是他们说,这个讨厌的青年人是浮夸的、是“文化太保”。 
  听到他们这样骂我,我笑了。我笑就拿“文化太保”四个字来说,这就是一个被“西化”了的专有名词:“文化”二字在中国古书里,本是相对于“武功”的一种狭义解释〔注八〕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