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-1800集-第411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  第三个那个受用就更显然了,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」。你看你有这么大的学问、有这么大的德行,怎么样?没人知道,自己决定不会宣传的。哪有说我自己有道德、有学问,这怎么讲得出口?这说出去多难为情!老师的德行要靠谁去宣扬?学生,我们接受他教育的人,知道这个老师有道德、有学问,真正是个好老师,又愿意教,又懂得教学的方法,我们要替别人介绍,看到有好学的人我们会推荐、介绍。我在老师会下我曾经介绍两个人,第一个是出家人,慧忍法师,业障重,在那里学了十个月,没有办法,离开了;第二个是徐醒民居士,这学成功了。我们做学生的人要介绍,他自己是决定不会干的。
  像现在讲要竞选,说我怎么好,你要选我,投我一票,怎么也说不出口。所以民主时代,有德行、有道德的人他绝对不会出去,为什么?他认为这是很难为情,人怎么可以这样子,他只有人家请他出来,像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肯出来,哪有那么容易!哪有自己要出来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民主制度底下真正是人才很难得,非常不容易。所以从前演培法师问我,我赞成君主,我不赞成民主。君主是真有人才,皇帝访贤,他求贤,人家是求他才能出来,哪有说一叫就出来,没有这个道理。好!时间到了,我们休息几分钟。
  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「台教」就是天台宗,所说的供养三宝对我们的修学非常有帮助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样才是如理如法的供养。他又说「众生行资观智心,即供养佛」。众生行就是我们现前看到社会大众,他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帮助一个修行人开悟,修行人开悟了这就是供养佛。你看看现在社会大众,他们每天想的是什么、干的是什么、说的是什么,帮助一个修行人开悟,那个修行人就是佛,他们在那里统统供养了。这个话讲的有谁懂?我们今天要不是学《华严》,不是学这么久,不懂,这些人在造罪业。由此可知,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,烦恼、菩提不二,众生跟佛不二,帮助你入不二法门。真正修行人看到一切众生造作这些罪业,他慈悲心流露出来了,菩提心流露出来了,以大慈大悲来教化众生,那佛就出世了。他一定有他的善巧方便,真的是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应以什么法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法,这佛出世了。
  所以众生行,你能不能说它一定是好、是坏?不能说。对真正修行人,所谓真修行是境随心转,他的心能转外面境界,那就是善的,如果对凡夫来讲,凡夫心被外面境界转,那就不善。所以修行人定功不够,看到这些花花世界、这些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很容易被人家动摇,这就不善。对真正修行人,他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,长时间在里面薰修,成就他坚固的定慧,这是真供养佛,一点都不假。由此可知,善恶不在外面,你就懂得了,善恶在自己一念之间,一念觉,没有一样不善,一念迷,天天念佛、拜佛也是假的,也不善。如果你拜佛念佛是求佛菩萨保佑你升官发财,那是假的,那是不善,看到佛菩萨修行增长贪瞋痴。你看,真修行人是增长戒定慧,增长戒定慧就是供养佛,增长贪瞋痴那是供养魔,佛魔不二,一念觉迷不同。这个道理天台家讲得好,所以这个意思就更深了。
  我们今天修行方向目标正确,天天没有离开佛法,天天不离开众生,众生所作所为哪一法不是佛法?这大乘教上常说,会修的人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,不会修的人,问你哪一法是佛法?《华严经》也不是佛法,关键在会不会。会不会到底怎么个说法?还是先前的一句话,反求诸己的人会,不知道反求诸己的人不会。所以朱夫子把这句话提出来做为教学的总纲领有道理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白鹿洞的学规没有几条,很简单的几条,最后就是这条。所以你要说会不会、善不善?就得凡事都能够回头想自己,这会学、善学。见到善的,要好好的模仿人家,向人家学习,就是没有的,向人学习;如果自己有,他有这个善行,我也有,要希望我的善行更增长,不可以失掉。见到恶人、不善的人,马上想到我有没有他的不善?如果有要改,没有的时候,勉励自己不可以犯。都是老师。
  所以真是成就自己,自己就是佛。你看众生行资助观智的心,那就是佛。我一个人学到了,自己成佛,那个人学到了,那个人成佛。决定不止一个人,会有很多人天天在境界里头有悟处、有领悟,这就是有长进。如果每天没有启示,没有悟处,就是没有进步。不是说读书读多少有进步,念多少佛有进步,拜多少佛有进步,做多少好事有进步,不是的,统统不是。真正进步是什么?悟处。你读书,遍遍都有悟处,所以才有法喜,才不亦悦乎,念的把时间也忘掉了,吃饭也忘掉了,欲罢不能,他真欢喜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这不能不知道。我们常讲勇猛精进,契入这个境界真的勇猛精进了。学东西学得不欢喜,学得很苦、学得很累,这错误,这不善学。纵然他有得到的,很有限,肯定没有悟处,有悟处一定欢喜。
  下面说「观智心开发境界」,这是供养法。观智心就是我们讲觉悟的心,就是有悟处。你看这个悟处,不但接触佛法有悟处,这是正面的,看到一切众生所作所为都有悟处;反过来想自己,不想别人,想别人错了,想别人的错处是最大的错误。你看我们自己的心,中国人都讲良心,你的心很善良,你的心很美好,良心。你的良心怎么尽装别人的垃圾,别人做错的事情你就记在心上,你这个良心是别人的垃圾桶,你说这个糟糕不糟糕!这叫大错特错。所以看到别人的过失绝对不要放在心上,你就永远保持你善良的心,你说这多快乐。看到别人做错,立刻想想我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那个人是我的恩人,他提醒我,我怎么可以怨恨他?怎么可以轻慢他?自然就没有了。然后养成自己一切恭敬,行善的人恭敬,作恶的人也恭敬,那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
  可是赞叹就有分别,赞叹一定是善的我赞叹,他不善的我不赞叹,恭敬,恭敬没有赞叹。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,因为你赞叹的时候影响,怕别人跟他学,学他的坏样子,那就错了,不赞叹,有恭敬不赞叹。有恭敬,是对作恶的人也这么恭敬,那对行善的更不必说了,这就是教人礼敬。人与人、人与天地万物之接触,恭敬心摆在第一。你看儒家的《礼记》头一句话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。佛经很多忏仪,拜忏的忏仪,里面一打开,「一切恭敬」、「一心顶礼」,你都看到这个词句,这就是恭敬没有分别。对佛菩萨恭敬,对阿鼻地狱众生也是一样恭敬,决定没有等级的,这就对了。有等级,你的恭敬不是真正的,不是真实,真实的不分等级。你有等级,你的分别执著没放下,那就不是真的。
  观智,就是你的觉悟、悟性,开发境界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,提升自己的境界是供养法,谁的法?自性的法宝。这也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,烦恼轻、智慧长。我们的进步、我们境界的提升从哪里看?一年比一年烦恼轻,一年比一年智慧长,会怎么样?一年比一年快乐,一年比一年感到幸福。世界不管它怎么乱法,我活在这边快乐幸福,无与伦比。你要懂得这个,你才能体会我为什么那么感激老师。我感激老师的心念超过感激父母,我父母的相片没有到处挂,我老师的相片到处都有,不是老师哪里知道,老师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。我们肉身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。知道尊师才知道重道,知道重道(重师道)你自然就会尊师,这一定道理。所以这叫法供养。
  「境智和合,即供养僧。此是真供养,亦名法供养」,这个意境就高了。境是什么?外面环境,智就是自己的悟处,自己的觉悟。你看,顺境觉悟,逆境也觉悟,善人觉悟,恶人也帮助我觉悟,境智和合,这是真正的六和敬。僧就是和合僧,六和敬的僧团。这是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真供养。我们在年节这时候把这段经文反覆的在学习,将我们自己修学的一点心得与大众分享,希望我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、都了解,从今而后学真供养,学真法供养,我们在菩提道上决定是幸福快乐,在人生里面,那就是佛所讲的「离一切苦,得一切乐」。这个世间现在是愈来愈痛苦,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可不可以离?可以,会的人就离了,渐渐的会离,契入心性。我们再看后面,「若以智求,智则成解,解背圆宗」。这个智是世智辩聪,不是前面讲的真智慧。真智慧跟世智辩聪差别在哪里?真智慧是把分别执著放下,那是真智慧,没有放下分别执著那种聪明智慧,佛法称之为世智辩聪,他的知不透彻。所以我们要以世间这个智慧,像现在的求学去求,智则成解。懂吧?成解,解是什么?就是学术。像我们去年十月在伦敦剑桥大学访问的时候我跟他们上了一堂课,告诉他们,他们现在也非常用功在学习汉学,你看有用《无量寿经》写博士论文,佛学的,有用孟子写博士论文,还有一个用王维(唐朝的诗人、文学家)做论文的题目。我说很好,你们都可以拿到学位,可是怎么样?你们一生还是会生活在烦恼跟痛苦的世界。他们听了都笑了。为什么?智则成解,解就是讲的佛学、儒学、道学,世间一种学术。解背圆宗,圆宗是明心见性,这个相违背,我说你要放下才行。释迦牟尼佛过去十二年学的就是智则成解,所以他违背心性,必须怎么样?必须把它统统放下,放下之后才明心见性。这十二个字意思就在此地。
  现在照这样说起来,我们要不要学?要学,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