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提示: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,请尝试鼠标右键“刷新”本网页!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,谢谢!! 报告错误
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-1800集-第412章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  现在照这样说起来,我们要不要学?要学,为什么说要学?你不学经教,你就会学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。你说我都不学,都不学你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,还是在学,你没有办法,你起心动念都在学习。既然是这样子,你就不如学佛的经教。学佛的经教智则成解也不错,你做个佛学家,你可以拿个佛学博士学位,不能见性,你决不能见性,你的真正智慧不会开。要怎样才能真正开智慧?我们学经教的人,这就是我所讲的,我们要把它颠倒,我们学佛、学儒、学道,那就与圆宗相应。所以他们搞的是佛学、儒学、道学,我们所搞的是学佛、学儒、学道。学儒我要学孔子,学佛我要学释迦牟尼佛,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,学道我要学老庄,这叫学佛,学佛就跟圆宗相应了。宗是真心,圆满的心性,那就真得受用了。
  所以我在剑桥讲,跟他们讲,我说你们虽然学,学儒、学孟子、学佛、学《无量寿经》,我说大乘教里面的法喜充满你们没得到,儒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,那个悦你没有得到,这真的,为什么?他们还有分别执著。带著分别执著去学这个东西,就变成学问,变成佛学、儒学;如果能够放下分别执著,那是学佛、学儒,你会得到受用,儒会得到不亦悦乎,佛会得到法喜充满,会生活得很快乐,不一样。虽然我们那堂课只有一个小时,我给他这个启示很有受用。因为他们以前走的是学术的方向,儒学、佛学、道学,我给他反过来,学儒、学佛、学道。这是一个很大的启示,他要也能改的话,那他的成就会非常殊胜。外国人真的是很好学,就是没人教他。不能用智去求,大乘教不能用智去求。
  「若起心照,照则立境,随照失旨,皆是影事」。照是什么?照是宗门的方法,参。参里面有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就包括的有分别执著,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掉、没有放下,你学宗门的方法,我来参。参怎么样?就有能照,就有所照,能所对立,对立自然就造成障碍,对於明心见性见不到。明心见性不可以对立,才能真正见到诸法实相。所以前面讲智求是教下的方法,心照是宗门的方法。教下的方法、宗门的方法都好,就是你懂得,你不能学它的样子,只有样子你不懂得它真正的内涵,你学不到。内涵是什么?不管是宗门、是教下,我们妄想不说了,太高了,那是做不到的事情,分别执著要少一点,要在这下功夫,这是真功夫。所以一定要放下,放下你智求跟心照都能跟性德相应。放下愈多愈好,要拼命放下,要懂得这叫真功夫,这叫真学问。为什么叫真学问?你看孟子说得好,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那个心就是分别执著,你把这个东西放下就是。
  儒懂得了,孔孟他也讲究悟处、悟性,所以他也讲究放下。他那个放下没有佛家放得那么彻底,所以他证不了阿罗汉,比一般人是放下了很多。譬如讲对於自私自利的执著他很少,他起心动念会想到别人;名闻利养的执著很少,他很快乐的过他那种清贫的生活,他不会去过一种奢侈豪华,他不会做的,所以他能够安分守己;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他是尽量的把它淡化,所以他虽然不能够证得心性,明心见性他不能证得,他已经靠近了,是一个方向、是一个目标。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正法,就是放得还不够,佛法是放得彻底,全放下。
  我们学教一定要记住马鸣菩萨的教诲,那怎么学教?我们每天读经、每天听经,要记住马鸣菩萨的话,「离言说相」,你听讲的时候不要执著我说些什么,不要执著。「离名字相」,我们讲这些许多名词术语,讲这些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、智求、心照,不要著这个相,你懂得这个意思就可以了,不要去执著,你看执著放下了,不要去分别,意思领会到就好了。「离心缘相」,心缘相是什么?你直接体悟的、领悟的,那是真的,不要去想。想这什么意思,一想就错了,想是落到意识里,想是分别执著,不能用这个。所以直接的领悟,决定没有拐弯抹角,懂就懂,不懂不可以想,你可以念第二遍,可以听第二遍。所以佛是不断在那里讲,你这一遍听不懂没有关系,后面机会很多。
  这是佛陀教学的方法跟一般世间人不一样,一般世间老师只愿意教一遍,听不懂,记不住,算了,不教你,要叫你专心;佛慈悲,听不懂没关系,明天再听,后天再听,这真是慈悲到极处。孔夫子就不行,孔夫子是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」,夫子就不教你,你太笨了。可是佛行,你看佛遇到周利盘陀伽那么笨的人,记性完全没有,教他念「笤帚」两个字,教上面一个字,下面忘掉了,教下面,上面忘掉了,这么笨的人佛有耐心都把他教出来了。这是佛比孔子高的地方,不从别的地方看,从这个地方看,孔子太笨的人不愿意教,释迦牟尼佛行,可以,还教。
  所以中国的书籍几乎没有重复的,佛法重复太多了,一遍一遍重复。这个意思就是对中下根性的人,不要叫你去想,你遍遍听,到你放下一段程度之后,明白了,悟了,现在这里没有听懂,我再放下一些,过几天又悟了。这个悟不是别的,不是说你看得多会悟的,不是,也不是说你学得多悟的,不是,放下多少悟多少,这个道理要懂,你可别弄错。记住,要相信孟子所讲的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,放下就是,他不放下,那就智则成解,解背圆宗,他放下就相应,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。这个道理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说了,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。本来具足说什么?就是《华严经》上佛所讲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所以《坛经》上六祖讲的这句话就是指这个,本来具足。
 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向六祖去请教,他统统明了,他都会给你讲得清清楚楚,这种学问到哪里学的?释迦牟尼佛讲经讲了四十九年,任何一部经典你不明了,你去请教他,他给你讲得头头是道。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,这个启示使我非常感念章嘉大师,为什么?头一天见面就教我看破、放下、布施,第一天就教给我。学了五十六年,愈学愈觉得了不起,佛法自始至终,从初发心到成佛,到究竟圆满成佛,没有别的,就是看破、放下。怎么做?舍,布施就是舍,你真正能舍得。平常我们劝人舍财得财,舍法得聪明智慧,舍无畏得健康长寿,这是接引初机。都是实话,都不是骗人的。因为世间人他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想钱、想聪明智慧、想健康长寿,满足他的愿望,绝不骗他,真的得到。我们这些年照做也真的得到,得到要舍,决定不能留,一留就违背圆宗,不留,统统都舍的时候,跟圆宗就相应。
  这个道理明白了,真的透彻了,就叫做看破。所以看破之后才能真放下,才能真的彻底放下。这放下,自己的聪明智慧、自己的福报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佛家接引众生的方便,就是方法,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。好像钓鱼一样,我给你一个鱼饵,我把你钓上来,钓上来之后然后再教你开悟,这就是引诱你进门。所以财布施就很重要,世间人,古今中外,不管哪个族群,不管哪个宗教,没有不贪财的,一听说财眼睛都亮了;所以一定要修财布施,愈施愈多,愈多施得愈广,范围就愈大,把自己的贪心断掉了,吝啬的心断掉了;叫贪悭,这是烦恼里头最严重的,列在第一个。你看释迦牟尼佛把世间人所有的烦恼,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八万四千,八万四千真有数,不是随便说的,他真的讲出八万四千。八万四千再把它归纳,这就是普通我们讲经说法常用的百八,一0八类,念珠是一0八颗,叫我们常常想到这一0八类的烦恼要去掉,是这个意思。可是教初学,这一0八还是太多,所以再归纳为二十六。一般教学就是讲二十六种烦恼,六个根本,二十个随烦恼。可是教初学不用这个,教初学只用根本烦恼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这六个就好讲了。六个再归纳,嫌多,就是三个,贪瞋痴,叫三毒。三个还可以归纳,归纳为一个,贪,你就晓得贪多可怕。为什么?瞋恚是你贪不到才瞋恚,你要是贪图到你就没有瞋心,你就欢喜了,所以他愚痴,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贪。所以贪心不能增长,贪心是无始无明里面就有的,它是所有烦恼的根。我们学佛对这个要有非常高度的警觉心,可以随喜,随喜要是有一点点贪的念头起来,赶紧要回避;如果不回避肯定你堕落,你掉进去了,那是个陷阱、是个火坑,比什么都可怕。
  好的老师照顾我们,他知道这个严重性,处处提防,宁愿叫我们多吃一点苦头,不能让我们起一点贪心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灭度告诉后人两句话,老师不在了,以后依靠谁?谁来做我们的老师?佛说两句话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这两句话是他老人家一生做出样子,他不是随便说的,他做出来了,你看他一生都是三衣一钵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他自己是王子的身分,如果他家里面照顾他那还有什么话说?供养得起,不是供养不起。他的弟子当中,当时十六大国王都拜他做老师,大富长者有得是,不接受,带著这批学生还是过清苦生活,还是天天出去托钵,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以苦为师。为什么?你过这种生活过成习惯了,悭贪没有,这是帮助你,把你无始劫以来烦恼的根用这个方法才拔得掉。真是苦心!我们要能体会得到,能体会你就生感恩的心,那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守住本分,绝不过分。但是在别人地方作客,人家是盛大的,现在我们素食,素宴接待,可以的,这是人家的恭敬心,我们要接受。我们决不能贪图,有贪心那就错了,这个道理要懂。
  我的老师做出榜样给我看,他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温馨提示: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,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!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,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!